鑄銅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鑄銅的歷史非常悠久,且技術成熟。鑄銅的工藝要比鍛銅復雜,藝術創作的復原性好,因此適合成為精細作品的材料,很受藝術家的喜愛,尤其人物雕塑最為常見。但其容易氧化,所以要多注意保養。
爐料裝完后即可升溫。熔化是從固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。這一過程的好壞,對產品質量有決定性的影響。
A、覆蓋
熔化過程中隨著爐料溫度的升高,特別是當爐料開始熔化后,金屬外層表面所覆蓋的氧化膜很容易破裂,將逐漸失去保護作用。氣體在這時候很容易侵入,造成內部金屬的進一步氧化。并且已熔化的液體或液流要向爐底流動,當液滴或液流進入底部匯集起來時,其表面的氧化膜就會混入熔體中。所以為了防止金屬進一步氧化和減少進入熔體的氧化膜,在爐料軟化下塌時,應適當向金屬表面撒上一層粉狀熔劑覆蓋,其用量見表。這樣也可以減少熔化過程中的金屬吸氣。
B、加銅、加鋅
當爐料熔化一部分后,即可向液體中均勻加入鋅錠或銅板,以熔池中的熔體剛好能淹沒住鋅錠和銅板為宜。
這時應強調的是,銅板的熔點為1083℃,在鋁合金熔煉溫度范圍內,銅是溶解在鋁合金熔體中。因此,銅板如果加得過早,熔體未能將其蓋住,這樣將增加銅板的燒損;反之如果加得過晚,銅板來不及溶解和擴散,將延長熔化時間,影響合金的化學成分控制。
電爐熔煉時,應盡量避免更換電阻絲帶,以防臟物落入熔體中,污染金屬。
C、攪動熔體
熔化過程中應注意防止熔體過熱,特別是天然氣爐(或煤氣爐)熔煉時爐膛溫度高達1200℃,在這樣高的溫度下容易產生局部過熱。為此當爐料熔化之后,應適當攪動熔體,以使熔池里各處溫度均勻一致,同時也利于加速熔化。
扒渣與攪拌
當爐料在熔池里已充分熔化,并且熔體溫度達到熔煉溫度時,即可扒除熔體表面漂浮的大量氧化渣。
A、扒渣
扒渣前應先向熔體上均勻撒入粉狀熔劑,以使渣與金屬分離,有利于扒渣,可以少帶出金屬。扒渣要求平穩,防止渣卷入熔體內。扒渣要徹底,因浮渣的存在會增加熔體的含氣量,并弄臟金屬。
B、加鎂加鈹
扒渣后便可向熔體內加入鎂錠,同時要用2號粉狀熔劑進行覆蓋,以防鎂的燒損。為防止鈹的中毒,在加鈹操作時應戴好口罩。另外,加鈹后扒也的渣滓應堆積在專門的堆放場地或作專門處理。
C、攪拌
在取樣之前,調整化學成分之后,都應當及時進行攪拌。其目的在于使合金成分均勻分布和熔體內溫度趨于一致。這看起來似乎是一種極其簡單的操作,但是在工藝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工序。因為,一些密度較大的合金元素容易沉底,另外合金元素的加入不可能絕對均勻,這就造成了熔體上下層之間,爐內各區域之間合金元素的分布不均勻。如果攪拌不徹底(沒有保證足夠長的時間和消滅死角),容易造成熔體化學成分不均勻。
攪拌應當平穩進行,不應激起太大的波浪,以防氧化膜卷入熔體中。
東莞宏鑫鑄造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:【東莞網站建設】【粵ICP備2020099566號】【百度統計】訪問量: 【后臺管理】 【GMAP】
電話
13549233588
手機APP
手機APP
公眾號
微信公眾號
微信小程序
微信小程序